-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糖心vlog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电话:
- 400-123-4657
- 传真:
- +86-123-4567
导读:本文根据目前所见考古材料,对我国早期宫殿类建筑做下简单梳理,无意也无力全面讲述我国建筑史这个宏大的话题,想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能够尽可能勾勒出来史前、原史、商周三个时段我国宫殿类建筑的发展脉络,鉴于本人学识的不足,难免有错漏缺失之处,请诸位方家指正。
本文中对史前的定义是龙山时代以前,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仰韶时代,我们这里列举两个实例,就是河南灵宝西坡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大房子,这两个实例目前研究得比较丰富,年代处于仰韶的中晚期,这个时期通常认为是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的重要时期。
灵宝西坡遗址中心广场四个角发现了四座大房子,其中三个已经发掘,分别是F105、F106、F108,其中F105最大,呈正方形,室内是半地穴式样,周围一圈回廊为地面式,室内面积204平米,整体建筑面积516平米。房基坑深达2.75米,整个房基坑的土方量就超过了1000立方米。工程量巨大,远非普通住宅可比。加上F105居住面和墙壁用朱砂涂成红色,学者认为其为礼仪性或者宗教活动的特殊场所。
西坡遗址大房子复原图
大地湾F901房屋遗址的年代要晚于西坡遗址F105,处于仰韶晚期,属于地面式建筑,F901是复合式建筑,总建筑面积有420平米,中间的主室有130多平米,同时还有侧室、后室,前面有棚,有学者认为就是文献上的轩,杨鸿勋先生认为F901已经构成了前堂后室的结构。F901在建筑材料有了创新,不仅使用了人造轻骨料,同时居住面的加工也非常突出,坚固程度竟然可以接近现代的混凝土。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在草泥壁面涂抹白灰的工艺。TXAPP.TV
大地湾F901复原图
大地湾F901平面图
进入龙山时代以后(本文将庙底沟二期统一并入龙山时代),本文将其归入原史时代,是我国史前传说比较集中的时期。随着社会复杂化加剧,殿堂式建筑的形制有了很大发展,这个时期早段目前考古所见最典型的实例就是陕北延安的芦山峁遗址。
芦山峁遗址所见夯土建筑群位于遗址的核心区域,这里由自然山梁形成一个带坡高地,经过人工垫土夯筑成一个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0米的台地,边缘地带垫土层厚度超过10米。这个山梁被称作大营盘梁,台基上面分布着三座建筑,成品字形分布,一号院落为主建筑,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建筑,“院落大体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 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在中心大道的两侧是低洼地,用于前院集水、排水。”
芦山峁一号院落平面图
一号院落南围墙外的巷道对称分布着两座独立的小型院落,编号为大营盘梁二号和三号院落,每座小型院落的面积大约为700 平方米,应该是负责警备安全的门塾区。每个小院落内分布着多座夯土房址,房屋的建筑面积约60~90 平方米,门向或南或西,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安全值守方向。
发掘者认为,“整体观察,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都邑遗址,其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均与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现为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虽然相隔千年,但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这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载体。”
芦山峁遗址发现了窑洞式的居室葬,是本地区首次发现,居室葬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曾经流行一时,这中间的关系很微妙,目前还不清楚。同时芦山峁出土了我国目前最早发现的板瓦和筒瓦,有一百多片,从数量上看,应该与周原凤雏遗址功能类似,主要是用于房脊和边缘地带防水,还没有形成全瓦顶的房屋结构。后面我们会对此进行分析。
古城寨宫殿位置
龙山后期陕北地区石峁遗址宫殿建筑情况目前限于材料不足,还不清楚,本文主要对中原地区两处遗址进行下简要介绍,就是位于晋南的临汾陶寺遗址和河南中部的新密古城寨遗址。
陶寺遗址宫殿群位于城址的东北部,年代处于陶寺中期,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处夯土台基呈正方形,面积达到1万平米。其中IFJT3据推测为主体殿堂,柱网面积286.7平米。柱间宽者有5至10米,最大柱坑孔径达到0.8米,大多为0.5米左右。建筑的宏伟可见一斑糖心vlog官网。陶寺也出土了一百多件板瓦和筒瓦。应该与芦山峁用途类似。
陶寺宫殿的具体形制所见研究不多,古城寨宫殿建筑杜金鹏先生曾有过详尽解析,我们这里做下古城寨宫殿建筑全局数据的简单归纳。
古城寨F1平面图
古城寨房屋框架复原示意
古城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主要包括主体建筑F1和附属建筑F4。F1建筑基址属于夯土台基建筑, 夯土台基呈长方形, 南北长28.40 米, 东西宽13.50米。F1与F4之间显然为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之主从关系。F1为主殿, F4 是廊庑———北庑和西庑。
古城寨带回廊的院落示意
杜先生对古城寨是最早四合院的认识应该已经被芦山峁的发现所否定,不过古城寨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擎檐柱的使用, 出现了回廊的雏形。古城寨原始宫殿的主体殿堂和廊庑建筑均使用了擎檐柱,为回廊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古城寨宫殿建筑出现了无堂室分隔大型厅堂,形成了一个360多平方米的空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判断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应该还是可信的。
后世回廊建筑
但古城寨宫殿建筑的不足也还是明显的,杜先生列举了四点,①擎檐柱位置在台基外②非南北向③没有使用三角梁架④室内空间障碍,与第三条一样靠成排立柱来支撑房梁。这四点在二里头时期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总体来说古城寨宫殿建筑与夏商殿堂建筑的规制方面有着明显承袭的关系。
当历史的时光来到了典籍上记载的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时候,辐辏八方的中原文化将重心南移,从尧舜时代的天下之中晋南地区移回黄河南岸的郑洛一带。初兴的夏王朝由于家天下的出现让曾经的盟友们怨声载道。其实从我国大历史长时来看,每一个王朝的建立之初都是其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的时期。夏王朝同样没有摆脱这个规律,文献典籍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动乱和战争。考古上能够看到的是一个四方文化汇聚,还没有形成广域文化面貌的纷乱时期。
二里头文化从周边获取资源
二里头王朝的势力范围
到了中期以后,也就是文献上少康中兴之后,夏王朝逐渐进入兴旺时期,出现了九夷来宾这样天下臣服的现象。我们今天从考古上同样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面貌,跃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二里头文化在广袤的中原大地迅速崛起,不仅将我国实实在在带入了青铜时代,宫殿建筑上也为今后几千年的宫殿形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世四合院建筑示意
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一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 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被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00 万平方米,估计原聚落面积应在400 万平方米左右。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常见小型房址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许宏 大都无城 )
上述种种,无处不显示出王都所特有的气派。由上述发现可知, 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续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许宏 最早的中国)
明朝太和殿
二里头宫城大约10余万平米,规整的井字大道将整个区域划分成九宫格,其中历时性分布着数十座大型建筑基址。宫城四周沿着十余米宽大道内侧立有城墙,城墙高度不详,宽度在2米左右,均为木骨版筑而成。我们重点介绍下1号基址和2号基址。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二里头宫城平面图
《考工记》中称夏朝宫殿为“夏后氏世家”,这里的世家是大房子的意思。本文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杨鸿勋先生结合《考工记》对二里头宫殿建筑的分析。
1号基址整组是由一周回廊环绕的庭院,修建在一个残留高度1米的夯土台基之上,整个院落面积在1万平米左右,坐北朝南,北部中轴线上有一座面积900平米的大型宫殿建筑。殿堂柱洞穿过台基总深在1.35-1.55米,与《考工记·匠人》“堂崇三尺”大体相合。柱洞直径0.4米,通过柱洞分析,整个殿堂是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由粗大的堂柱支撑的格局。
二里头F1平面图
《考工记》中对夏后氏世室的描写是这样的“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是说夏朝宫室主体分成堂和室,堂占三分之二,室占三分之一共五间,旁边有四旁两夹,杨鸿勋先生据柱网分布复原了1号基址殿堂的平面布局,与《考工记》所载相合。同时,根据出土遗物可知,殿内堂柱均作了各种装饰。当年的富丽堂皇可见一斑。
二里头F1南廊剖面图
整个院落四周的廊庑南、北、东三面分成内外复廊形式,内外廊檐柱距离6.5米,居中设墙。北侧内廊东侧有三间进深加大,略呈厢房形式,同时发现有火塘遗迹,杨鸿勋先生推测其为庖厨之用的“东房”,正房东侧为厨的古制竟然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让人唏嘘。
二里头廊庑剖面图
殿堂前是一个5000余平米的庭院广场,发现有火烧余烬,应为庭燎所至,《诗经》上云“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的宫殿,尽显王者风范。
后世堂柱示意
殿堂屋顶为人字形大木架支撑,根据柱网分布可知采用了一种落地支撑的擎檐柱方式,与龙山王湾的建筑方式一脉相承,墙体也是木骨泥墙的建筑方式,承重墙则用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木骨版筑墙,屋顶推测是修缮整齐的茅草顶,与《考工记》所载“茅茨土阶”相符。
石璋如安阳小屯甲四基宫殿复原图
《考工记》上有“葺屋三分,瓦屋四分”这样的说法,说的是屋顶坡度与跨度的比例。不过杨鸿勋先生根据岐山凤雏遗址的情况并结合现代茅茨屋顶情况推测这类茅茨屋顶坡跨比例是二分之一这样。
周原凤雏遗址甲基大堂架构推测
何驽先生认为6号基址出土的陶筒状器物既为筒瓦,从形制上来说,这种带瓦舌筒瓦相较芦山峁所见筒瓦更加进步,同时奠定了后世筒瓦的典型形制。由于数量不多,应该也是用于屋顶局部位置。
后世重檐建筑示意
根据出土情况,二里头殿堂应为四坡屋顶,与《考工记》“殷人..四阿重屋”相符,不过杨鸿勋先生推测二里头所代表的的夏时代屋檐是单重。
后世四阿屋顶示意
7号基址是1号宫殿的南大门,限于篇幅,对大门的介绍我们直接引用许宏先生在《最早的中国》中的描述如下。
1 号宫殿正门在南庑的中部,对应主体殿堂。门址上残存的建筑遗迹有柱础和墙基,纵贯建筑有3 条门道,宽约2 . 5 ~3 米,门道上发现有安门的遗迹。门道外的路面向南倾斜延伸。3 条门道将该建筑分为4 部分,每部分各应有房间,古代称" 塾",即现在所谓"门房”
这是一个面阔7间的宏大建筑。
后世多进四合院
2号宫殿基址与1号基址结构差不多,也是由主体殿堂、廊庑、围墙、门塾构成,面积在4000平米左右。与1号基址朝堂性质略有不同,是同时修建的宗庙建筑。在1号宫殿东北150米处,是一座陵与宗庙合一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二里头1号宫殿建筑复原
二里头1号院主殿复原图
二里头1号院南大门
对于二里头宫殿建筑的总结我们直接引用杨鸿勋先生的论述。
在原始社会晚期所形成的建筑艺术,当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夏,首先在宫殿上得到强化。不但体量、空间向高大发展,而且由于防御功能和礼仪功能的要求而形成一种廊庑环绕的建筑组合体-在封闭空间中设置主体建筑。因此,可以说夏朝在奠定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基础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以中庭为主题空间的单元组合形制,从而建立了中国古典建筑空间体系的架构。其次,创立了主体殿堂“前朝后寝”、五室四旁两夹的制度,确立了四阿式屋盖在宫殿建筑中的地位,以及左右两阶制和穿堂式宫廷大门。在工程技术方面,夏朝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土结构的夯筑技术由于普遍筑成和在宫殿集中被广泛应用,而得以迅速提高。(笔者注:杨鸿勋先生对社会的定义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个传统说法划分的,不代表我们的观点)。
本来想一直介绍到商和西周,结果文章过长,所以商周宫殿式建筑另文再叙吧。
结语:由上文我们不难看出来,我国宫殿式建筑是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一个发展轨迹,仰韶中期半地穴大房子→仰韶晚期地面式殿堂建筑→龙山早期四合院建筑→龙山晚期初步完善的宫殿建筑→二里头时期规划完整的宫殿群。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二里头时期的茅茨土阶实际上是一直延续到西周中期我国殿堂建筑的建筑模式。无论从文献还是考古中都可以看到这点。所以那些将具有宏大的建筑规模的二里头宫殿形容成大草棚子的人是很无知的。其恶意贬低中华文明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TXAP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