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糖心vlog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电话:
- 400-123-4657
- 传真:
- +86-123-4567
韩涧明(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现为《收藏》杂志主编,文物艺术品收藏专家)
房子是用来住的——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住房的功能。我们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呢?这一点,古人早已经想明白了。
我们展开古人的画卷,关于房子,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仙境、准仙境(佛道居所)、帝王宫殿及相关建筑、高士居所及普通民居。在这几种类型中,仙境为居住的终极幻想乐园。
《幽居图》 元代 钱选
出于对仙境的憧憬、想象与模拟,这些乐园般的房子,或依山傍水、或依林而居、或云雾缭绕,一派自然生气的景致。由此,我们想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
我们看元代钱选的《幽居图》,湖光山色、云雾缭绕、小艇穿梭、飞桥卧波,茅屋、亭阁与山石树木相互掩映,一切仿佛天造地设,本就一体,和谐共生,真是令人心神往之。
“天人合一”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从美好的意境中跳脱出来,把这个概念剖解,探究背后的密码。
《大明宫图》局部 元代 王振鹏
人,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回归大自然带着先天的愉悦感,此愉悦感近乎本能,这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基础。不过,古人提出“天人合一”,实际上还是源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利用人的聪明才智,将自然界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
比如说,中国房子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有巢氏——这位先贤的贡献是教授人们如何把房子建在树上。有巢氏之所以把房子建在树上,就是周围环境使然。如果今天的人被放到同样的环境中,为了能够在野外生存下来,恐怕人们也会变成“有巢氏”。
人类离开了森林环境,我们的先人又利用土地的保温性能创造了半地穴式的房子。随着生产实践带来的技术进步,房子走上地面,各种结构也丰富了起来。
说到因地制宜、利用自然,中国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陕北地区的窑洞,它们的存在正是就近利用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天人合一,对于房子形态的历史演变来说,就是人以最便利的方式与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去“合”。
糖心vlog官网
《仙山楼阁图》 宋代 佚名
当然,人类不是被动地“合”,而是不断尝试新的挑战。在唐明皇时代,官府查抄大贪官王鉷的家,这些见多识广的官府办案人员惊讶地发现,王鉷家中有一座奇异的“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也就是说,王大官人将水引至亭子的顶部,天热时,水由亭顶徐徐降落如雨,人在亭内可享受降温之效,即使盛夏也能获得秋天般的凉爽。这是一个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案例。
同样,从技术层面来看《幽居图》,我们也能看到画中的水起到了气候调节的功能,山起到了挡风的功能,树木起到了阳光调节的功能,包括更多的细节,它们都是主人依托自然环境改善了生活的舒适度。
《岳阳楼图》 元代 夏永
生理舒适度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的。从原始树屋到半地穴式房子,再到全地面式,再到拔地而起的大厦,这是技术进步。而在那个时代叹为观止的奢侈享受,今天的普通人已可以很轻易地实现了——我们有了空调,也有了加湿器。
可见,天人合一的房子首先依赖于技术,它的未来也依托于更高水平科技的推动。未来智能家居、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的进步,都是提升房屋居住条件的根本,无论是中式房屋还是西式房屋,在此并无区别,包括让人类回归大自然的怀抱的初衷。以今天的人类数量,全部住在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优越自然环境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类似的感受却一定可以实现。
本文节选自《挥云而去 : 十张画里看中国》,中信出版社
糖心vlog在线观看 糖心vlog入口